“望群內群外,人人興奮,兩眼放光,魂牽夢繞。手機之外,一片蕭條,線下活動,統統推掉。到夜晚,看紳士名媛,捧手機笑。為了塊兒八毛,引無數土豪不睡覺。”這首網上流傳的《沁園春·搶紅包》形象地展示了2014馬年春節最為火爆的移動互聯網活動——微信“搶紅包”盛況。微信紅包也因此“一炮打響”,短時間內就成功綁定了數百萬用戶的銀行卡。甚至有評論稱,“微信一夜就干了支付寶8年的活兒。”雖然這一觀點較為夸張,但微信紅包火了的事實確實讓移動支付領域的“老大”——支付寶感到威脅。馬云就曾表示:“此次珍珠港偷襲計劃和執行完美。”
如今,2015羊年春節將至,一場更慘烈的紅包大戰即將展開。在這場紅包大戰中,微信紅包不再一家獨美,支付寶、新浪微博乃至陌陌都紛紛殺入其中。此外,騰訊、支付寶都在進行招商,將有大量商家通過這幾個平臺以紅包形式進行營銷。由此來看,互聯網平臺間的紅包大戰已從單純的移動支付場景爭奪,演變成平臺、商家間的營銷戰。
距離2015羊年春節還有10天的時間,大部分人已進入“準休假”狀態,開始盤算回家行程、購置年貨以及如何消遣這可貴的7天長假,而現在,他們可能需要在自己的行程單上加上一條:隨時隨地注意手機上突如其來的“紅包”。
日前,TAB(騰訊、阿里、百度)中的騰訊和阿里,幾乎在同一時間啟動了“紅包”業務。1月26日,手機QQ更新了5.4版本,新版本新增了QQ紅包功能。同日,支付寶更新8.5新版本,新版本中同樣增加了“紅包”功能。為了突出“紅包”的重要性,支付寶甚至直接在APP圖標上加入“億萬紅包”四個醒目的大字。此前微信紅包的橫空出世,被馬云形容為“偷襲珍珠港”。而現在支付寶紅包功能的添加,無疑是轉折意味的“中途島戰役”。而有趣的是,對于今年春節,手機QQ和微信紅包活動,在騰訊內部被稱為“諾曼底登陸”。
從這些“代號”就能看出,今年的“紅包”大戰必然是火藥味十足。而事實上,大戰還未全面開始,阿里和騰訊之間的口水戰、封殺戰已提前引爆。此前,因支付寶紅包增設了微信、朋友圈、QQ和QQ空間的分享入口后,12小時內,分享鏈接即遭到了騰訊系的“封殺”。此后支付寶紅包跟微信“斗智斗勇”,推出口令紅包。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互聯網企業的“紅包”活動增加了互聯網平臺補貼、企業或名人現金紅包,以及企業的代金券。在這場夾雜著商業氣息的“紅包”大戰之后,“為了塊兒八毛,引無數土豪不睡覺”的盛況能否再接再厲?移動支付格局和場景又將發生哪些變化?導入商家后的“紅包”亂戰,釋放出企業營銷新信號?
新玩法:商家參與紅包大戰
和往年相比,今年春節“紅包”大戰的最大特色就是引入商家參與。
此前,騰訊宣布,手機QQ今年將聯合商家發放春節“紅包”金額合計超過30億元,包括明星紅包和企業紅包兩種形式。QQ錢包負責人樊康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明星紅包是指春節期間每天都有一位明星來給用戶發紅包,企業紅包則是指企業通過手機QQ渠道來發放自己品牌相關的“紅包”給用戶(如代金券,現金等)。不過樊康并未透露30億元中現金和代金券的具體比例。
樊康表示,微信紅包和QQ紅包是兩個不同產品,30億元是手機QQ的發放數據,微信的紅包發放金額目前還未知,“不過有可能比手機QQ更高。”
據媒體報道,騰訊的招商工作也在同步進行當中,企業可以通過手機QQ群給用戶發放品牌“紅包”,投入金額1000萬元起步。目前招商工作已經基本結束,由于涉及競爭和保密事宜,騰訊官方負責人并未透露招商中具體合作的廠商信息以及合作的具體細節。手機QQ的發言人告訴記者,“和商家合作的模式并沒有那么復雜,只是想春節回饋一次用戶,合作的商家騰訊沒有收取一分錢費用。”
與此同時,支付寶也早早啟動了與商家的合作。螞蟻金服的一位工作人員告訴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支付寶在年前就已經啟動了招商計劃,目前招商已經基本結束,支付寶對于合作廠商的挑選要求除了冠名費外,還有商戶的品牌影響力和客流量,目前整個支付寶紅包的規模,現金加上優惠券等,已經超過10億元。
一位業內人士則表示,目前各家對于廠商資源的爭奪都非常激烈,誰都不愿意落后,阿里和騰訊都希望能夠爭取到更多的優惠和資源,并且由于競爭關系,這種合作基本上都帶有排他性。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行業分析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盡管騰訊和阿里在引入合作伙伴的形式和方法都類似,但巨頭們的訴求點還是不太一樣,支付寶希望有一個比較好的支付場景,尤其在移動端的支付場景,而騰訊加入了很多商業化的因素,形式上更接近營銷渠道,“目前究竟誰能勝出,還不好說。”
此外,除阿里、騰訊借“紅包”貼身肉搏,百度也不甘寂寞,百度錢包也玩起了“紅包”,雖然也是借助明星之勢,但側重點在于電影票訂購。
新趨勢:紅包營銷將常態化
對于今年春節,阿里、騰訊引入商家參與“紅包”大戰,業內有觀點認為,借助搶“紅包”的活動,品牌得到曝光和展示,而通過分享“紅包”到群組中,在短時間內能獲得更多的曝光,互聯網企業的“紅包”正成為商家的一種新的營銷手段和模式。
滴滴的一位相關工作人員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去年推出滴滴紅包后,后臺數據顯示,用戶的自然增長量和次日留存率提高得非常明顯,“紅包”能夠有效提升用戶黏性以及活躍度。
今年春節,滴滴除了在滴滴打車應用等渠道推廣自己的 “紅包”外,還會聯合騰訊微信以及手機QQ在更多渠道上投放“紅包”。
一位投資人士表示,春節期間用戶的場景相對固定和單調,對應的使用手機的頻率非常高且時間很長,并且渴望嘗鮮和分享(如曬年夜飯 曬合影等)。因此用這種發“紅包”的方式進行營銷,更貼近節日氛圍,用戶不會排斥,因此,傳播效果上非常明顯。
互聯網分析師徐偉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傳統營銷更多是在主動推動人和品牌的互動,這是一種從無到有的營銷,成本偏高;“紅包”的社會化互動其實是建立在用戶之間本身存在的溝通需求上,是一種附屬營銷,單次效果不如傳統營銷,但因為更高頻次的交流,所以對品牌類營銷來講累積效果會更好。
“從營銷角度來看,紅包營銷簡單、直接、有效,其實這是基于一種免費的哲學,或者說是靠給用戶實惠,激發用戶參與熱情。特別是移動支付的普及,讓支付更加方便,紅包發放也更加便利,利用互聯網擴散起來,又比較迅速,很容易引爆話題和傳播點。”上述分析人士表示。
但值得注意的是,除了真金白銀外,企業“紅包”中還有大量的優惠券和代金券,在紅包投放過程中,現金和優惠券并不會做特別的標注。“打開紅包之前,用戶并不知道這是現金還是代金券。”樊康透露。
因此有可能出現這樣的情況——用戶積極參與 “紅包”游戲后發現,搶到一大堆代金券。這是否會破壞用戶參與的積極性,以及對產品的體驗,引起了一些質疑。
對此,徐偉表示,代金券本身是“紅包”營銷的衍生品,由于代金券的營銷屬性更強,所以某種程度上必然會破壞用戶體驗。但如果這個優惠券是建立在強需求消費之上,商家還是愿意去嘗試。
很顯然,今年春節互聯網企業間的“紅包”大戰將非常激烈,引起了相當大的關注度,商家自然愿意參與,但這種營銷是否成為常態?因為除春節外,如何復制這一狂歡成為難題,除了節日本身的重要性與否外,還和用戶移動支付的習慣密切相關。
“除了春節以外,其他重要節日比如雙十一,幾乎都能找到發紅包的理由。隨著移動支付的普及,紅包發起來很便利,所以有常態化的趨勢,紅包作為一種禮品,在移動互聯網平臺上已經變成財富流動的一種介質。正是因為移動支付和移動互聯網的普及,財富流動的速度也就更快。”一位互聯網分析人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1月26日
支付寶的春節紅包上線,上線之初,支付寶紅包支持分享到支付寶好友、來往和新浪微博等平臺,并不支持分享到微信
2月2日
支付寶紅包升級,用戶在支付寶錢包內準備好接龍紅包或者群紅包之后,可以通過微信發給自己的朋友們。同時,用戶也可以通過微信、QQ向好友討支付寶紅包
2月2日21時起
微信用戶發現已經不能發或者搶支付寶紅包
2月3日
微信和支付寶雙方證實,微信已經全面封鎖了支付寶紅包的分享接口
2月3日
通過微信公眾平臺開設的店鋪無法使用支付寶付款,頁面提示為“淘寶屏蔽了來自微信的瀏覽器請求”